罗江:300亩甘蔗熟了 蔗农笑容“甜”了
罗江区略平镇建国村有上百年的甘蔗种植历史,眼下300余亩甘蔗成熟了,村民们又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远远看去,甘蔗林层峦叠嶂,一派丰收的景象, 走到近前,清凉的空气中混合着蔗林特有的甜香。村民赖泽乐正和妻子在收割甘蔗,他告诉记者,有商家1个月前就预约定了1千斤甘蔗。两人一天要收1000斤甘蔗,工作量并不轻松。一大早,63岁的赖泽乐就与老伴在甘蔗地忙开了,一人使锄头挖断甘蔗,一人负责简单清理,等待买家下午开车来拉走。赖泽乐家有10余亩地,一半的面积种的是甘蔗。孩子们在外地上班,家里这5亩甘蔗地就靠老两口打理。赖大爷说,他们种甘蔗只用沼液、粪水和油枯,一点化肥也不用。赖泽乐的甘蔗地紧挨绵远河,土质常年润湿肥沃,非常适合种植甘蔗。10年前,赖泽乐曾在海南打工,无意中尝到当地出产的黄皮甘蔗甜润多汁、入口化渣,他当即买了几根寄回家中。虽然第一年试种只成功了两根,但后来越种越多,现在5亩地全是这种黄皮甘蔗了。赖大爷说,他家的甘蔗,小孩、老人都啃得动,十分绵甜。赖泽乐从海南买回来种的其实是被称为苹果甘蔗的黄皮“果蔗”,它具有皮薄、汁饱、清甜、花香味、口感好的优点,因其含糖量高达20%,素有“补血果”的美称,深受人们的喜爱,市场销量非常好。眼下正是成熟季节,赖泽乐地里的苹果甘蔗根本不愁销路,早早就被人预订了。赖泽乐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这五亩地能产甘蔗1万多斤,地里还间种了一些时令蔬菜,一年下来的收入有10余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记者了解到,罗江区略平镇建国村有上百年的甘蔗种植历史。早年甘蔗品种单一,主要用作制糖原料。近年来,当地不断通过品种引进和技术创新,甘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紧挨绵远河的6个组400余户村民都像赖泽乐一样种甘蔗,品种包括黄皮“果蔗”在内达 10多个,种植规模达300多亩。略平镇建国村村支部书记唐代军说,果蔗供不应求,基本上都是预定了的。这些甘蔗除了销往德阳、绵阳等周边水果市场外,还是当地3个甘蔗酿酒厂的酿酒佳品。甘蔗收入已成为当地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唐代军说,300亩甘蔗产量近3000吨,给老百姓人均增收近2000元钱。下一步,建国村将进一步发展甘蔗经济,改良更换新品种、引进推广新技术,提升甘蔗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利用辖区三个酿酒企业,拓展甘蔗深加工产品链,提高甘蔗的经济附加值,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