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歆妍和她的“爱+1”留守儿童之家
在中江县通济镇人和村,有一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老宅,这里一直住着的是吕姓人家的祖辈宗亲。有摄影爱好者无意中发现这宅子很特别,是拍照采风的好地方。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现在吕家的老宅子已经成了当地的一处人文景观。
这座老宅如今又多了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中江县通济镇的留守学生之家,由中江县一个年轻的公益组织“爱+1”打理,创办这个“爱+1”的就是土生土长的通济姑娘——吕歆妍。
大学毕业后不久,远在深圳的吕歆妍辞去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回到了家乡中江,找了一份普通但还算稳定的工作,之后她就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做公益,带领村里人致富。
吕歆妍从小就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带村里的人创收;第二个梦想是把村里面的路修好;第三个梦想是把这个有200多年的老四合院房子给保护起来。
20多年前,刚刚出生的吕歆妍被亲生父母遗弃,幸运的她遇到了现在的养父,由于家庭贫困,她可以说是在村里邻居们的共同照顾下长大的。在她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要回报所有好心人的爱。2012年,刚刚回到家乡的吕歆妍发现村里原来的一大片枇杷林全部都荒废了,一打听才知道是当初的承包人生意失败放弃了这片果林。眼看着大家辛苦栽种的琵琶就这样荒废,她决心组织村民把枇杷重新种起来,让它变废为宝。
于是,吕歆妍挨家挨户去村民家里做工作,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她还想出了举办枇杷节的法子来推广宣传。当时的村民都觉得她是小姑娘在过家家,都没有明确的表示反对,也没有支持。
但就是在吕歆妍这一腔热血和不懈的努力下,如今通济镇的枇杷节已经小有名气,连续举办了好几届,村里老百姓也尝到了甜头,吕歆妍的愿望也慢慢在实现。可是她并没有满足,在办枇杷节的时候,她发动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打造卫生,她发现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长期没有人照顾,于是每到周末,她就把这些留守孩子都召集到自家的院子里,陪他们读书学习,渐渐地她萌生出一个想法,想要自己创办一个公益组织,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就这样,“爱+1”诞生了。
据了解,“爱+1”这个名字是吕歆妍的大学同学取的,他是吕歆妍大学时的男朋友,他说“爱+1”就代表就是在我们相爱的基础上,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一个一个加进来,组成“爱+1” ,虽然后来男孩还是因为家里的反对离开了,但是她却留下了“爱+1”公益社团。
2012年8月,中江县“爱+1”公益社团正式成立,志愿者们每个周末都在吕歆妍家的老宅子里免费为全镇的留守学生们开展各种活动,2013年5月,吕家老宅正式挂牌成为了留守学生之家,吕歆妍的公益梦想实现了。
这些年,随着“爱+1”不断发展,由原来的2个志愿者发展到现在已经有400多个志愿者了……以通济留守学生基地两年的经验为主,建了十个留守学生之家,跟西南财经大学、川大、电子科大、川师这四所高校达成了长期的大学生三下乡服务协议,每年寒暑假,大学生们都会来义务支教。
除了上班,“爱+1”占据了吕歆妍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公益之路并不容易,有误解也有质疑,但是吕歆妍依然未改初心,在她和所有志愿者的努力下,现在社团运行的还算不错,影响力也渐渐在扩大,志愿服务也越做越好,同时吕歆妍也在为长远的发展做新的计划。
吕歆妍说,“爱+1”如果长期靠着赞助是不可能走长远的,于是她想做点别的事情来支撑“爱+1”的发展。
于是,她有了一个想法,在这片养育了她长大的人和村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农场,一是因为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比较多, 二是大家现在都在越来越关注食品健康方面的问题,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村子里的乡亲们。
吕歆妍希望能成立一个“爱+1”基金,然后拿每年收入一部分支撑“爱+1”基金,靠着这个基金支撑“爱+1”公益社团的发展。
吕歆妍说,无论未来怎样,公益事业她不会放弃,在20多岁的年纪里,她人生最大的收获就是“爱+1”,未来还很长,公益之路也才刚刚起步,她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做志愿服务,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德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杜敏 李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