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一生的爱情!近七十年前的绵竹结婚证见到主人公的儿女
绵竹收藏爱好者宁志奇几年前花几百块钱,在当地一个旧书摊淘到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民国37年的结婚证,主人公是当年21岁的绵竹小伙郑沛然和23岁的什邡姑娘戴纪文,因为这张结婚证是近70年前绵竹风俗文化的重要实证,当地媒体曾专程采访了宁志奇先生。
本月初,什邡市民戴女士在网上看新闻时偶然发现了自己父母的结婚证书。戴女士说,自己家里面原来也保存了一份父母的结婚证书,但在“5·12”大地震时遗失了。在网上发现父母的结婚证书,她和哥哥十分激动,赶紧从什邡赶到了绵竹,找到了收藏者宁志奇先生。
宁志奇是绵竹市古文化传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平时就很喜欢研究历史文物,他告诉记者,民国时期的结婚证在绵竹很少见,加上它历经69年岁月依然保存完好,内容丰富,设计精彩,十分有研究价值。
这张结婚证书由民国时期的绵竹地方人民法院颁发,长52厘米、宽38厘米,用当时最好的纸制成,印制精美。证书四周是龙凤呈祥的边框图案,右侧图案为牡丹和白头鸟,寓意富贵白头。左侧图案为玉兰花和海棠,下绘鸳鸯图案。证书的文字记载了新人、证婚人的姓名、地址、结婚地点等信息,底纹上书小篆同心永结。落款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宁志奇说,他当初收藏的这个结婚证主要是为了研究绵竹的地方风俗习惯,同时,它也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实证。如今结婚证上的主人公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的子女通过媒体得到线索和父母的结婚证再次相见,冥冥之中也是一种缘分。
结婚证主人公的子女向我们讲述了郑沛然和戴纪文的故事,郑沛然当时在绵竹市天池乡的一家铁矿当副矿长,后来又到粮食部门工作,戴纪文曾在什邡的小学任教,婚后在绵竹的学校任教直至退休。他们告诉记者,一看到这张结婚证就会想起他们的父母,想起父母的一生,他们已经对该结婚证原件拍照,回到什邡就会打印出来以做纪念。
德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赖非林 绵竹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