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用良心把锅盔打成“老味道”

2018/4/23 17:38:37 发布者:dew 来源:德阳广播电视台 浏览次数:9381
内容提要: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都有着独属于他的老味道。这些味道,在时光流转中慢慢沉淀,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凝聚着永恒的美好,而这些味道以独特的方式,在舌尖提醒着人们无论城市如何变迁,它们的味道不会因为城市的日新月异而消失。

  黄许九五厂对面有家不起眼的锅盔店,生意不大,但是名气却不小,从1979年首次开摊以来,距今已有39年了,由于味道好,加之做生意诚信、实在,他们的锅盔,不仅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还走出了国门,现如今,用老板肖乾勇的话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生意了,而是一种对人、对事、对故乡、都放不下的那份情怀。这间卖锅盔的小铺面,不足10平米,走在这个街道上,行人总会听到有规律的敲击声,这是老板肖乾勇正在擀面团,一旁的妻子李才萍负责包馅,而身旁的老父亲负责烘烤,大家分工明确,动作麻利,一个香气四溢的锅盔出炉只要5分钟左右,就能到达顾客的手上,热腾腾的锅盔一出炉,很快就被一扫而空。好吃,是所有来买锅盔的顾客最直观的感受,顾客评价他们家的锅盔,够分量,肉多,口感很不错,小小的锅盔店,靠的就是左邻右舍的回头客,来买锅盔的有监狱民警、附近居民,也有大老远慕名而来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老顾客了,诚信也成为肖乾勇多年来的经营之本,他说,诚信经营是自己始终坚持的,绝不掺一点假。顾客王婆婆说,早上基本上天天都要来买他们家的锅盔,真的味道鲜。一个锅盔3元钱,加肉5元,更多就是8元,虽然比其他锅盔要贵一些,但是顾客还是觉得值,这里常来吃锅盔的人,肖乾勇都是从小看着他们长大,39年过去了,当年吃锅盔的小孩子们,如今也已长大成年,肖乾勇说虽然每次都是买卖时的闲聊几句,但他们大致的情况都知道,毕竟吃了几十年,彼此间都有了感情,甚至逢年过节也不愿意多休息,只为了这些常年放不下这个味道的食客们。肖乾勇属鸡,人称“肖幺鸡”,店名也由此而来。

  1969年,肖乾勇出生在黄许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小时家中穷得连学费都交不起,为了能养活自己,他很小时便开始拜师学习打锅盔,9岁开始正式“登摊”,说起自己的创业初期,肖乾勇的表情里看不到半点艰辛,有的只是眉梢眼角的笑意,过往的心酸岁月仿佛从不曾给他带来悲伤,他说,最初的店其实就是父亲用竹篾搭了一个棚子,完全不能遮风挡雨,但父亲说,男人总要学一门手艺,才好生存。有了手艺的肖乾勇,逐渐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没多久就与来到摊子上帮工的李才萍结为了夫妻,几十年来一直夫唱妇随,将小小的锅盔店经营得有声有色,买锅盔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天早上5点准时开火,一上午要煎出四五百个锅盔,周末节假日甚至能达到1千个,生意实在太好,但却只在上午营业,挣的都是辛苦钱,因为早上4点半就要起来,卖到中午12点收摊。如今夫妻俩的锅盔依然保留着传统古法制作,木盆、老面发酵,回头客也越来越多,肖乾勇说,不论多难,也没少过一道工序,这么多年来口味上不断改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锅盔能几十年如一日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小镇上,长大后离开了家乡的年轻人,遍布到全国各地工作、求学,“肖幺鸡”锅盔,也跟随着这些走出去的年轻人,来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大洋彼岸,都有“肖幺鸡”锅盔的忠实“粉丝”。肖乾勇告诉记者,自己卖的不仅仅是锅盔,更是情怀,幼年时期的手艺养活了自己的一家人,如今生活越来越好,这份诚信更不能丢,同时他也将这份手艺传给了儿子肖皓文,并告诫他诚信之道才是经营的根本。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