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灯”的智慧工厂

2023/12/28 17:16:00 发布者:尛包包 来源:德阳市广播电视台 浏览次数:6594
内容提要: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制造业在德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主动拥抱新技术,打造新场景新业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靠什么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连日来,记者进工厂、入车间采访调研,在产线旁感受制造业向新而行的努力,触摸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脉搏”。从今天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走产线看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今天播出《“不开灯”的智慧工厂》。

  产线是工厂最繁忙的地方,然而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核心制造区之一的叶片分厂,这里却正上演着“空城计”——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厂房里,几十台机器设备一字排开,除了发出低沉的轰鸣声外,绿色安全通道上很难看到一个人。工程师熊小聪告诉我们,这里是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首条黑灯产线,集聚了东汽向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成果。


  无人干预的生产是怎样的场景?正当我们努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时,迎面驶来一辆无人小车。工人师傅告诉我们,这是承担物料转运的AGV智能小车,别看它个头小,一次能“扛”起近两吨重的物料;通过扫描设置在地面的二维码,AGV智能小车自动识别路线,将物料精准转运到各任务区。


  AGV智能小车的“大本营”在智能仓储物流中心,后者是一个长115米、高9米的“大肚巨人”,拥有2240个货位,可存储各类叶片6万余支;它还有一颗聪明的“大脑”,在全域5G网络和智能仓储系统的帮助下,能在毫秒级时间内精准定位任意叶片,40秒从任意货位出库,从而实现每年20万次无人精准配送。


  在装备制造领域,高端代表着竞争力。重型燃气轮机是发电和驱动领域的核心装置,被业界称为“除了基因工程以外最复杂的工程”,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为实现我国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制,从2009年起,东汽联合科研院校、产业链上中下游近300家企业,开展重型燃气轮机研制,共同打造安全可控、自主可靠的燃机产业链。


  叶片是重型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之一,设计和制造技术堪称世界性难题。当重型燃气轮机工作时,叶片将在1300度以上的条件下,以6000转/分钟转速高速旋转。以东汽研制的J型重型燃气轮机叶片为例,其加工精度达0.03毫米,相当于一张A4纸厚度的三分之一。


  一支叶片从毛坯到完成精制,工序共上百道,如何让每道工序无缝衔接?一条产线串起19台五轴加工中心、8台高精度双驱五轴数控加工中心、4台六轴机器人,如何让它们步调一致?东汽的做法是,借助全域覆盖的5G网络,让物料运输介质、数控加工中心、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接入工业互联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产线运行。


  产线越智能,管控越精细,东汽率先在行业内实现数字孪生技术大规模应用。这是建在产线旁的数字孪生走廊,左侧屏幕是产线实时监控画面,而右侧则是产线同步虚拟世界。运维工程师告诉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只需10分钟就能完成产线换产调试,产线故障率也由原来的5%下降至1%。


  从过去“人海战术”到今天“无人干预”全自动运转;由人工经验决策进化成大数据智能决策,一支叶片的生产模式正被悄然重塑。对东汽来说,产线的变化,既体现传统产业迎难而上的韧性,也是面对数字时代的必然选择。


  对于奔跑在转型路上的制造业实体来说,产线迭代不只是设备和生产条件的更新,还要以硬件条件的改造升级,促进生产工艺、人力素质和产品品质等全面提升。


  在工厂实施的一系列技能提升计划帮助下,李玲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最终克服了转型带来的“失重感”,完成了从叶片“操作者”到产线“监督者”的身份转变。随着自动化设备成为“主力队员”,整条产线直接从事叶片加工的操作者,已从原来最多时的45人减至16人,人均生产效率却提升了6.5倍,设备利用率和质量合格率分别达90%、99%……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供强劲动力,也将我国汽轮机的制造水平推上新高度。今年1月,东汽研制的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广东并网发电,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空白。


  叶片加工黑灯产线只是东汽打造行业首个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的一个缩影,随着“智改数转”步伐不断加快,东汽已建成投用9个数字化车间、21条智能生产线,实现了人员、资源、技术、制造、产品等全域数据互联互通。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这家建厂近60年的老国企正迸发出新动能。


  【调研手记】


  对于已经看过很多工厂的我们来说,调研走访东汽是一次极为不同的体验。零距离观察国内首条叶片加工黑灯产线,我们惊叹其智慧高效,更为其助力“中国精度”诞生而心潮激越。


  这里已经发生的告诉我们,因为数字赋能,“厚重”的装备制造业有了轻舞飞扬的身姿;因为科技创新,“中国制造”有了迈向“中国智造”的持久动力。


  这里正在发生的告诉我们,数实融合不仅仅是换上一条更先进的生产线,而是一项覆盖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系统工程。今天,德阳正加速“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改革,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全市78个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超200户数字化企业、16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的背后,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转型升级的制造业正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支撑。(记者:德阳台 成斌 张师培 高宇 林骁 李庆林 邱晨)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