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研究成果发布
2023/11/17 18:22:00
发布者:ice
来源:德阳市广播电视台
浏览次数:4672
内容提要:
11月16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广汉举行。20个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科技手段运用等领域介绍了最新成果,初步明确了祭祀坑的形成过程、人类行为、器物功能等问题。
专家介绍,三星堆祭祀区3号、4号、7号、8号大型祭祀坑的沉积物中,存在猪和牛的蛋白残留,是祭祀坑形成前祭祀用牲的直接证据。目前已初步推断祭祀坑形成前,古蜀先人使用包括猪、牛等在内的祭生和铜器、金器、玉石器等祭祀用器,后进行毁弃、窑烧等活动,最后将所有器物分批埋藏在祭祀坑内。动物寄生骨骼相对集中埋藏在1号坑,其他坑混入了少量骨渣及动物脂质和蛋白残留物,使用祭生毁弃、窑烧,最后分批埋藏,共同组成了埋藏前的仪式活动,也反映出其祭祀体系和中原祭祀体系的一致性。
北京大学加速气质谱碳14年代研究团队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研究结果和碳14测年所能达到的精度,不仅确定了三星堆所发现的几个祭祀坑,形成年代处于商代晚期,还认定它们的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研究表明,金属器物主要集中埋藏于3号、8号和7号祭祀坑,三星堆青铜锻打技术较为发达,整体呈现高纤特征,金珠均为金银合金。北京科技大学冶金考古团队对三星堆1、2号坑出土青铜器残留泥芯进行岩相观察、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三星堆青铜器面具、人像、神树、其它非容器等本地风格特征器物泥芯与容器类器物泥芯,在化学成分及显微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推测与产地不同相关,为研究人员了解这些铜器的锻造产地提供非常关键的证据。
出土糟朽象牙的整体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此次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团队实现了考古出土、保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为考古出土、保水、糟朽古角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贡献了中国方案。
当天,还举行了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聘任仪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受聘为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记者:德阳台 陈晨 广汉融媒)